這裏顯示兩個版本的差異處。
下次修改 | 前次修改 | ||
理論與技術史 [2023/06/20 18:21] – 建立 ptmuseum | 理論與技術史 [2023/06/21 15:27] (目前版本) – museumhelper | ||
---|---|---|---|
行 1: | 行 1: | ||
====== 理論與技術史 ====== | ====== 理論與技術史 ====== | ||
- | 本條目 | + | 物理治療在台灣有系統的發展,始於1950至1960年代小兒麻痺大流行時,但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,歐美各國因為傷患的物理治療需求大增,在理論與治療方法上已有發展。 |
+ | 再追溯更早的物理治療理論與技術,可溯源於古代之東西方式按摩的發展,與近代醫療的起源,隨著相關解剖生理及各種現代科技的進步,物理治療的內涵與應用也日趨完備與多元。在應用方面,可分為神經系統物理治療、肌肉骨骼物理治療、心肺疾患物理治療及小兒疾患之物理治療。在各領域之演進,明顯與神經科學、行為科學、運動生理、解剖學、肌動學等息息相關,加上電、雷射、電腦自動化等科技發展日益精進,進而發展出使用徒手、運動或儀器的多元治療方式,並建立一套完善的知識體系,作為評估、諮商治療及預防的基礎。 | ||
+ | |||
+ | |||
+ | ===== 參考文獻 ===== | ||
+ | |||
+ | - Licht S, Johnson EW. Therapeutic Exercise. New Haven : E. Licht, 1965. | ||
+ | - 廖華芳、王淑芬、柴惠敏 著 / 何弘能、呂碧鴻、李明濱編。台灣物理治療今與昔。醫學人文饗宴。台北:台大醫學院;2001:第139-153頁。 | ||
+ | - 廖文炫、張梅蘭、蔡美文、王淑芬 編。物理治療因子學 - 冷熱光水療及機械性治療。一版。台北:合記圖書出版社;2002。 | ||
+ | |||
+ | |||
+ | ===== 撰稿者 ===== | ||
+ | |||
+ | 王淑芬 | ||
+ | 完稿時間: | ||
+ | |||
+ | 本條目尚有以下內容,請點擊觀看: | ||
+ | |||
+ | [[神經系統物理治療史]] [[肌肉骨骼物理治療史]] [[心肺物理治療]] [[小兒疾病]] | ||
[[http:// | [[http:// | |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