胸腔物理治療(chest physical therapy; CPT)的目的是提高或維持身心最佳功能,使生活儘量獨立。十九世紀以前,對有肺病的人,主張要休息與靜養,直到1895年美國查理•丹尼森醫師(Dr. Charles Denison)本身感染肺結核,自行設計運動方式,對病情有改善,寫書介紹運動對肺疾患者的好處,才改變對運動的限制。1942年,首度有「肺疾復健」正式的定義,強調物理治療師與其他專業人員合作的重要性。在1950年~1960年,巴瑞醫師(Dr. Barach)及米勒醫師(Dr. Miller)提出橫隔膜呼吸法(diaphragmatic breathing)及圓唇吐氣法(pursed-lips breathing),這是胸腔物理治療重要的項目。同時,為了促進排痰,有體位引流(postural drainage)、扣擊法及咳嗽訓練陸續被提出。1976年美國的禮斯及巴德里(Leith and Bradley)提出呼吸肌的肌力與耐力可以分開訓練,目前,已研發給予有小洞或有小球的呼吸訓練器具,較大的阻力可增加肌力,中低度阻力可增加耐力。除此之外,更有各種胸腔手術後的呼吸器使用等的治療技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