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風患者急性期7天內的醫療處置目的在穩住腦壓、血壓與生命跡象,避免進一步惡化,當神經科醫師判斷病情已穩定時,便可開始較積極的物理治療,例如:離床進一步的訓練。
依據動作學習理論,利用誘發技巧,使自然做出順暢而熟練的動作,避免不正常、勉強的動作,以完成最佳、最自然的神經性恢復,不再有中風過的痕跡。
完全的神經性恢復若不可能,也可利用代償性動作訓練,以達到最大的功能性回復。儘管手腳稍嫌笨拙,但仍可以完全獨立自主生活,甚至回到工作崗位,發揮社會生產力。
動作姿勢不只笨拙、不順,而且明顯怪異,必須透過協調性修正、訓練,使不正常的動作、姿勢減到最輕,雖不能獨立自主,至少可減輕照顧需求。
褥瘡、關節攣縮、肺部積痰、尿路感染等合併症是臥床病人常見的現象,合宜的物理治療介入可以預防發生,以確保良好的生活品質。
少數最嚴重的中風雖然命救回來了,但卻成了植物人般,我們確實無能為力,這時我們照顧的目標只是維持做為一個人的最基本人道尊嚴,如環境的整潔,不要蟑鼠蚊蟻橫行;身體的乾爽,不要尿糞橫流;身心的撫慰,不要頤指氣使,即使他已不能感受或表達等等。
一個自主、自然的動作,必須要有正常而適宜的關節活動度、肌肉張力、肌力、正常的感知覺、心肺耐力、動作控制協調及認知程度,所以治療的方法就是如何盡力回復這些要素。
中風患者的表徵是千變萬化的,依腦組織受損部位的大小、位置、持續時間及患者的年齡、健康狀況等,而有所不同,恢復也不是從軟癱期一直到動作獨立期,一般由較低期開始的,多數只停留在協同動作期或恢復期;而一開始就脫離出協同動作的,多數可藉良好治療而達動作獨立期,這也是完全偏癱半身軟和部份偏癱的區別。而患者也非全是動作的障礙,另有小腦病變的運動失調,視丘病變的感覺喪失,頂葉病變的認知障礙、空間位感的錯亂等,更加深治療上的複雜與困難,必須治療師懷著愛心、細心與耐心,加上患者堅定有耕耘有收穫的信心,日復一日,恆心貫徹,共同組成「五心聯盟」。在歡笑中和病痛力戰到底,提昇生活的品質,發揚生命的尊嚴與光輝。
簡文仁 台北國泰醫學中心 物理治療組組長 2003.01.0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