====== 物理治療的早期介入 ====== 過去對中風的處理會採完全安靜主義,必須病情完全的穩定才能進行復健工作,這可能已是2、3個星期後了。現在則強調早期介入、早期治療,以提高預後的效果,所以阻塞型中風約3~5天,出血型中風約5~7天,即可由物理治療師介入治療,以預防中風的次發性併發症。如: - 肩關節脫臼:軟癱無力的肌肉,無法拉住肱骨頭,而呈半脫位狀態。 - 肩手症候群:因自律神經的失調,使得患側上肢的紅腫熱痛,手指像香腸。 - 水腫:因為偏癱不動,使得肢體腫脹難消。 - 垂足:急性臥床期,腳板下垂,如果張力再增加,容易造成垂足,影響日後站立行走。 - 肺炎:中風初期吞嚥可能有問題,而容易有吸入性肺炎,尤其是肺部本來就不好的老人。 - 褥瘡:偏癱加上認知障礙,對於原就體弱的老人容易造成褥瘡。 {{:b5:b5dx001-.jpg?400|}} {{:b5:b5dx002-.jpg?400|}} {{:b5:b5dx003-.jpg?400|}} 針對以上併發症物理治療的早期介入可以透過適當的擺位,溫和的運動,翻身,拍背適當的感覺刺激,以準備好功能恢復的良好條件,並減少這些干擾復原的不利因素,所以可以說好的物理治療,是愈早開始介入愈好。 撰稿者:簡文仁 機構:台北國泰醫學中心 職稱:物理治療組組長 完稿時間:2003/01 /0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