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裏顯示兩個版本的差異處。
兩邊的前次修訂版前次修改 下次修改 | 前次修改 | ||
物理治療發展史 [2023/06/20 18:06] – ptmuseum | 物理治療發展史 [2023/06/21 15:26] (目前版本) – museumhelper | ||
---|---|---|---|
行 2: | 行 2: | ||
物理治療係利用聲、電、水、冷、熱、力、光等物理因子(physical agents)來預防、鑑別、評估、治療病患的醫療專業,有別於藥物或手術治療。物理治療的主要治療內容可以用5方面來概括,包括:功能訓練、運動治療、儀器治療、徒手治療與科技輔具。治療對象則涵蓋四大類:一)急性病患:如開心或開胸手術後、骨科手術後、運動傷害或職業傷害、加護病房等;二)慢性病患:如復建科、骨科、神經科、整形外科、風濕科、疼痛科、小兒科、婦產科、腫瘤科等個案;三)長期復健者:如機能損傷者、失能者、身心障礙者等;四)需疾病預防與保健者:如高齡人口、高危險群新生兒、運動員或高危險職業傷害工作者、孕婦及產婦等。 | 物理治療係利用聲、電、水、冷、熱、力、光等物理因子(physical agents)來預防、鑑別、評估、治療病患的醫療專業,有別於藥物或手術治療。物理治療的主要治療內容可以用5方面來概括,包括:功能訓練、運動治療、儀器治療、徒手治療與科技輔具。治療對象則涵蓋四大類:一)急性病患:如開心或開胸手術後、骨科手術後、運動傷害或職業傷害、加護病房等;二)慢性病患:如復建科、骨科、神經科、整形外科、風濕科、疼痛科、小兒科、婦產科、腫瘤科等個案;三)長期復健者:如機能損傷者、失能者、身心障礙者等;四)需疾病預防與保健者:如高齡人口、高危險群新生兒、運動員或高危險職業傷害工作者、孕婦及產婦等。 | ||
- | {{:images: | + | {{:a: |
台灣的物理治療始於小兒麻痺後遺症的復健醫療;隨著傳染病的控制、醫療專科的發展,物理治療的觸角擴及其他領域,逐漸形成日後所謂的物理治療四大專科—骨科、神經、呼吸循環、小兒等。而治療技術也由早期的重量訓練、肌肉再教育、電刺激、紅外線等,發展到後來引進的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技巧、動作控制訓練、早期介入功能訓練、心肺功能訓練、體適能訓練、目標導向訓練等運動治療,等速肌力訓練儀、高頻電刺激、干擾波、雷射、振動器、跑步機、腳踏車等儀器治療,鬆動術、深層按摩、淋巴按摩等徒手治療。 | 台灣的物理治療始於小兒麻痺後遺症的復健醫療;隨著傳染病的控制、醫療專科的發展,物理治療的觸角擴及其他領域,逐漸形成日後所謂的物理治療四大專科—骨科、神經、呼吸循環、小兒等。而治療技術也由早期的重量訓練、肌肉再教育、電刺激、紅外線等,發展到後來引進的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技巧、動作控制訓練、早期介入功能訓練、心肺功能訓練、體適能訓練、目標導向訓練等運動治療,等速肌力訓練儀、高頻電刺激、干擾波、雷射、振動器、跑步機、腳踏車等儀器治療,鬆動術、深層按摩、淋巴按摩等徒手治療。 | ||
- | {{:images: | + | {{:a: |
- | {{:images: | + | {{:a: |
- | {{:images: | + | {{:a: |
- | {{:images: | + | {{:a: |
- | 參考文獻: | + | ===== 參考文獻 |
- | 1. Pagliarulo MA: Introduction to Physical Therapy. 2nd ed. St Louis, Missourri: Mosby, Inc. 2001. | + | |
- | 撰稿者:廖華芳 | + | - Pagliarulo MA: Introduction to Physical Therapy. 2nd ed. St Louis, Missourri: Mosby, Inc. 2001. |
+ | |||
+ | ===== 撰稿者 | ||
+ | 廖華芳 | ||
+ | |||
+ | ---- | ||
+ | |||
+ | 本條目尚有以下內容,請點擊觀看: | ||
+ | |||
+ | [[臨床與服務]] [[行政制度的沿革]] [[教育制度的變遷]] [[國際交流]] [[大事紀]] | ||
+ | |||
+ | [[http:// |